
在连绵不绝的暴雨中,加义镇泊头村仿佛被一层厚重的灰色纱幔笼罩,大自然的怒吼声在村内回荡,考验着这片土地的坚韧与人们的意志。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,一支由工作队组成的“守护者”队伍,如同破晓的第一缕阳光,穿透了雨幕,照亮了泊头村防汛救灾的征途。
超前部署
打好防汛“主动仗”
6月24日,接到启动防汛应急响应的通知后,财政部驻泊头村第一书记杨杰与工作队队长刘娓凡、队员彭谆,迅速组织召开防汛形势研判专题会,克服麻痹思想,保持高度警惕,务必快速行动起来,坚决做到“四个一律”。
6月25日,泊头村按照“防大汛、抗大洪”的标准要求,迅速成立防汛工作小组,科学防汛应急预案,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,备足救援物资,紧急调配人员临,确保各项准备工作预案在前、谋划在前、保障在前。
6月26日以来,他们紧绷防汛责任弦,每天对村内山塘水库、切坡建房处、危桥险路、地质灾害点等关键区域进行全面排查,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安全隐患。同时,通过“村村响”广播、“三人小组”微信群、入户走访等形式,实时向村民发布预警信息,提醒村民做好防范准备。
积极做好防汛部署准备工作
心系百姓
筑牢防汛“安全堤”
面对很多村民不愿转移的情况,第一书记杨杰与工作队队长刘娓凡、队员彭谆分别带队,逐户上门劝说搬离,并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协助村民搬家。
在经过前后四轮的集体转移工作之后,6月30日晚上7点,本着“不放弃一户、不落下一人”的原则,杨杰书记带领工作队、支村委、办村干部一行再一次对村上仅剩的几个转移“困难户”进行劝导。
当来到住在深山里的独居老人家时,杨书记一边察看家禽,一边做陈老的工作:“陈老,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,当下情况紧急,我们今晚必须转移!能带走的我们一定帮您都带走。”经过反复的劝导,陈老最终安全的搬进了临时安置点。
仅隔一天,7月1日晚上,陈老的房屋便塌方了。事后,陈老的儿子满怀感激的说:“多亏了你们,不然后果不堪设想。”截至7月2日上午,洪峰过去,水位退下,泊头村全员安全,无人受伤,圆满完成了此次防汛抗灾任务。
做好防汛抗灾转移、清淤工作
凝心聚力
共绘灾后“新蓝图”
7月2日下午,天空刚刚放晴,杨杰书记便召集工作队成员、支村两委、办村干部对全村受灾情况进行现地勘察,详细登记每处受灾情况。在前往高桥水库察看灾情时,因多处路面受损,且有1处约200米的道路塌方,他们只能徒步前往,往返一趟就得2个多小时。勘察完毕后,他们顾不上休息,紧急召开了灾后重建工作部署会。
会上,大家纷纷建言献策,就后段抢险救灾工作进行部署:要统计受灾情况,拿出抢修重建方案;要重视消杀工作,防范灾后二次伤害;要抓紧设立标语,提高村民防灾意识;要加快灾后重建,满足村民生活需要。就这样,一条条办法举措被写进抢修、重建方案里。
据统计,此次泊头村灾情约有740亩农田、550米公路、3千米水渠、3.5千米河堤受到严重损毁,还造成3座桥梁塌方、7栋房屋倒塌,15处电线杆、网络杆损坏。目前,泊头村农田恢复、切坡建房点滑坡清理、全村环境卫生大清杀等灾后重建工作也在加班加点的进行中。
实地勘察受灾情况
在防汛救灾的艰巨任务中,泊头村驻村工作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挺身而出,成为了守护群众安全、助力灾后重建的坚实力量。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洪水肆虐的每一个角落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崇高理念,展示了“防汛救灾中的温情守护者”的深刻内涵。
下一步,泊头村驻村工作队将带领全村全力以赴做好灾后重建工作,同时以坚定的政治信念、饱满的精神状态、务实的工作作风,持续做好驻村工作,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,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责编:周正茂
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